丁庆秋

1、个人基本情况

丁庆秋,男,汉族,副研究员。现任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会员,湖北省暨武汉市动物学会会员。参加和主持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合编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

2、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982-1986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淡水渔业专业学习;1986年至今,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工作。

3、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与鱼类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展水库增养殖技术及水库有机渔业技术研究,渔业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工作。

4、主要科研工作

参加和主持科技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等资助的科研项目20余项。

(1) 1987-1989,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库养鱼高产技术研究”子课题“水库网箱养鱼高产技术研究”,专题负责;

(2) 1989-1992,水利部水利科技基金项目“水库坝下微流水养鱼高产技术研究”,专题负责;

(3) 1996-1998,水利部科技开发基金项目“南方大口鲇人工配合饲料网箱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专题负责;

(4) 2004-200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棉酚等抗营养因子对草鱼肝脏的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

(5) 2006-2008,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优质高效淡水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水库有机渔业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负责;

(6) 2007-2008,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子课题“江苏沿海滩涂渔业利用模式和需水分析研究”,专题负责;

(7) 2008-2010,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匙吻鲟全人工繁殖及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示范”),专题负责;

(8) 2009-2011,国家水专项子课题《流域水环境生态风险生物早期预警技术研究》,参与龙河、龙溪河、澎溪河三条支流的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9) 2010-2011,948项目:藻类在线水体生态毒性监测系统,在秭归官庄坪香溪河参加野外现场监测;

(10) 2010-2013,国家水专项子课题:缓坡消落带生态保护与污染负荷消减技术研究与示范,参加野外水生生物和水质调查;

(11) 2011-2012,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入河(湖)污染物的控制方法与湿地修复技术,负责项目现场实施工作;

(12) 2011~2014,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项目“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参加三峡后续工作库区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实施规划(2011-2014年),负责奉节、、巫山、巫溪三县实地调研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编写工作;

(13) 2012~2015,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子课题“汉丰湖入湖支流污染减排及水质净化湿地技术综合示范”,参加汉丰湖4条支流东河、南河、头道河及桃溪河及汉丰湖的生境调查和采样;

(14)2012~2015,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三峡库区及长江中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参加;

(15)2012~2018,国务院三峡办项目“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重点站(小江站)”,逐月对小江流域的渠口、养鹿、高阳、黄石、双江、河口及长江等断面的水质、水生态与水文等要素开展了常规监测、对重点断面高阳进行了加密监测以及水华动态跟踪监测;

(16)2016~2018,湖北省移民局项目“湖北省三峡库区重要支流水生生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参加野外调查工作;

(17)2017~2018,重庆固废中心招标项目:“桃花河流域人工鱼巢水生态修复工程”,参加鱼巢架设到效果监测;

(18) 2017~2020,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任务“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回水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2020)”,参加;

(19) 2016~2020,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任务“长江生态航道架构及评价方法体系-长江鱼类生态监测”,参加;

(20)  2017~2020,水利部重大水利前期项目:长江流域水生态与重点水域富营养化调查与评估,参加汉江鱼类资源调查;

(21) 2021~2022,国家财政项目:南水北调工程技术管理,参加衡水湖、白洋淀、南大港及干渠鱼类资源调查;

(22) 2019~2022,国家财政项目:水资源管理,参加衡阳市和岳阳市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检查督查工作;

(23) 2019~2020,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峡库区典型支流产粘沉性卵鱼类资源及自然繁殖现状调查,负责龙溪河及香溪河野外调查工作

5、代表性论文论著

[1] 丁庆秋,万成炎,胡莲,冯坤,邹曦,胡传林,水库有机渔业生态学基础与技术研究, 中国鱼类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136—137;

[2] 丁庆秋,万成炎,胡传林,有机渔业与水域环境保护,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总集》  78—82

[3] 丁庆秋,万成炎,易继舫,刘文成,潘磊,胡传林,匙吻鲟亲鱼培育及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水生态学杂志  2010,3(6): 133—136

[4] 胡传林,万成炎,丁庆秋,潘磊,吴生桂,高少波,我国水库渔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控制对策,湖泊科学 2010,22(2): 161-168

[5] 丁庆秋,万成炎,易继舫,刘文成,潘磊。胡传林,匙吻鲟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水生态学杂志 2011年第1期142-144

[6] 丁庆秋,万成炎,易继舫,刘文成,潘磊,胡传林,匙吻鲟全人工繁殖技术规程,水产养殖 2011年第32卷第9期26-27

[7] 丁庆秋,万成炎,易继舫,刘文成,潘磊。胡传林,匙吻鲟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操作规范,养殖与饲料 2011年第9期9-11

[8] 陈锋,丁庆秋,万成炎,彭建华,梁友光,香溪河鱼类资源调查及其保护对策,长江论坛论文集,2011年4月:115-122

[9] 丁庆秋,汪学平,草鱼烂鳃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养殖与饲料 2012年第9期89-90,

[10] 丁庆秋,陈宇航。曹双菌。叶永青,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研究进展,养殖与饲料 2013年第11期38-43

[11] 丁庆秋,彭建华,水产健康养殖的水质管理,养殖与饲料 2014年第9期25-29

[12] 丁庆秋,彭建华,杨志,迟巍,张亚辉,三峡水库高、低水位下汉丰湖鱼类资源变化特征,水生态学杂志, 2015年第3期01-09

[13] 丁庆秋,汪应文,一例加洲鲈感染微孢子虫病例,当代水产,2018年第10期80-81;

[14] 丁庆秋,汪应文,斑点叉尾鮰并发肠型败血症、出血性败血症及肠套叠病治疗实例,当代水产,2018年第11期,84-85;

[15] 丁庆秋,程辉辉,汛期水灾对养殖鱼塘的影响及预防复产措施,当代水产,2020年第10期88—89;

[16] 丁庆秋,王田、程辉辉,从“改底”入手解决水产养殖难题,当代水产,2020年第12期74--76

[17]丁庆秋,王田,程辉辉,青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及养殖技术要点,渔业致富指南,2021年第1期,38—40

[18] 丁庆秋,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当代水产,2021年第4期,78-79

[19] 丁庆秋,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当代水产,2021年第5期,72-73

[20] 丁庆秋,程辉辉,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当代水产,2021年第6期,69-71

[21] 杨晴;丁庆秋;史方;彭建华;杨志;郑志伟,桃花河人工鱼巢增殖效果研究,水生态学杂志,2022年9月,第43卷第5期

[22]丁庆秋,加州鲈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当代水产,2022年第4期,74—76

[23] 丁庆秋,王进国,池塘大草鱼养殖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当代水产,2023年第4期,76-78

[24] 丁庆秋,王进国,斑点叉尾鮰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当代水产,2023年第7期,77-79

6、申请授权专利情况

(1)2014年11月6日,迟巍,丁庆秋,万成炎,彭建华:“一种适用于三峡水库的粘性卵人工鱼巢”(专利号ZL201320291806.1)。

(2)2017年2月,郑志伟,彭建华,丁庆秋,邹曦,胡莲,万成炎,一种鱼巢式生态护岸系统—ZL.2017.2.1733018.8

(3)2020年4月28日:丁庆秋、彭建华、郑志伟、胡莲、邹怡,一种提高渔获物物种多样性的渔获装置,ZL2019 2 1214278.3

(4)2020年11月17日:丁庆秋、卢涛,彭建华、郑志伟,一种新型的鱼类早期资源采集装置,ZL 2020 2 0501820.x

(5)2021年2月19日:丁庆秋,一种可卸载和抗水流冲击的生态软体鱼礁结构,ZL 2020 2 1326991.X。

(6)2021年11月10日:丁庆秋,郑志伟,彭建华,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用于小型拦河坝的过鱼装置,ZL 2021 2 0535249.8。

(7),2022年1月26日:丁庆秋,郑志伟,杨晴,彭建华,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适合于流水环境的捕鱼器,202122322484.X。

(8)(8)2022年5月30日:丁庆秋、杨晴、何姗、朱利明、胡莲、袁玉洁、史方,一种适用于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退水闸的鱼类防逃装置,202220499521.6。

(9)2023年4月7日:丁庆秋、郑志伟、彭建华,一种野外采样用品保存装置,ZL2022 23468892.7

(10)2022年9月28日:郑志伟、史方、邹曦、丁庆秋、胡莲、杨晴,一种适用于急流产粘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营造方法,发明专利,ZL 2020 1 1044351.4,证书号第5434471号

7、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武汉市雄楚大街578号,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邮政编码:430079)

办公电话:(027)82927381

传 真:(027)82927900

电子邮件:dingqq@mail.ihe.ac.cn

科研队伍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