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所: 建设三峡遗传资源库 守护国家生物安全
长江水生动物标本展示厅
遗传资源是指取自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并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水生生物遗传资源是维系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维持与修复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物质基础。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强度较大,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全国的40%。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珍稀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加剧,部分珍稀特有物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协调水利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水利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面临的迫切又艰巨的任务。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明确指出,把长江重要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包括建设活体库、基因库)列为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水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的关键措施。为实施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在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下,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自2020年开始主持承担“三峡工程影响水域重要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保存库/保护”(以下简称“三峡遗传资源库”)项目。
三峡遗传资源库项目重点针对受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水生物种,从个体、组织、精子、细胞、核酸等层面建立遗传资源收集保藏技术体系,保护长江流域重要水生生物遗传资源,为评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的长期生态效应提供研究材料与技术支撑。经过近四年建设,项目初步建成了覆盖150余种水生生物的三峡遗传资源库,其中30个物种是《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亟需保护的水生动物,保存标本数量超过16万份,是国内首个为保护受水利工程、尤其是受三峡工程影响水生生物的遗传资源保存库。
三峡遗传资源库由水生生物标本库、水生生物核酸库、水生生物细胞库以及长江水生动物标本展示厅组成,其中水生生物标本库目前收集保藏150余种水生生物的标本、组织样本共计13万余份,水生生物核酸库收集保藏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基因文库等样本2万余份,水生生物细胞库收集保藏细胞和精子样本1000余份,长江水生动物标本展示厅展示148种水生动物标本500余份。
依托三峡遗传资源库,运行了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保育20余种水生动物1万余尾,其中包括中华鲟、长江鲟、圆口铜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9种。项目组进行科技攻关,重点开展了国家保护物种的人工繁育与遗传资源保存等关键技术,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突破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内中华鲟亲鱼发育成熟与全人工繁殖,2021年率先实现了子二代中华鲟性成熟并参与繁殖,培育子2.5代中华鲟初孵仔鱼11万尾。2022年、2023年,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施中华鲟增殖放流8次,累计放流6月龄及以上鱼苗5.6万余尾,为补充中华鲟自然种群数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遗传资源库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的重要展示平台。近年来,三峡遗传资源库接待了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次的调研和参观,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者:廖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