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所实现伍氏盘口鲮人工繁殖技术国内首次突破

首页    新闻中心    所内要闻    水生态所实现伍氏盘口鲮人工繁殖技术国内首次突破

近日,由水生态所负责运行管理的广西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以下简称“来宾站”)传来喜讯:经过长达6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水生态所工程中心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伍氏盘口鲮人工繁殖技术。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更为红水河流域珍稀鱼类保护工作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伍氏盘口鲮Discocheilus wui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盘口鲮属Discolabeo,国内已知的盘口鲮属鱼类仅伍氏盘口鲮和多鳞盘口鲮 2 种,均为西江水系特有物种。其中,伍氏盘口鲮仅分布于广西天峨县、凤山县、乐业县等山区溪流,因其分布范围狭窄、种群资源稀少,兼具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此前,学界对该物种的认知仅停留在分类学描述层面,其野外种群分布、生态特性、繁殖规律等关键生物学信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2025年5月,科研团队凭借前期深厚的技术积淀,充分利用野外采集的亲本,通过精细化调控催产剂配比、精准把控效应时间与天然水温模拟等关键技术环节,顺利完成3批次人工催产工作,成功孵化初孵仔鱼600余尾。现阶段,团队正稳步推进亲鱼资源扩充与繁殖工艺优化工作,计划同步运用野外采集亲本和来宾保护站内人工驯养亲本开展人工繁育,致力于早日达成规模化繁育目标,推动增殖放流工作落地实施,为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注入新动力。

水生态所工程中心团队在来宾站运行管理期间,已形成系列珍稀特有鱼类保育技术集成:“繁育技术突破”国内首次攻克了长鳍光唇鱼、多线盘鮈、伍氏盘口鲮等多种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增殖放流实践”连续4年开展乌原鲤等国家级保护鱼类增殖放流,累计20余万尾;“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了长臀鮠非损伤性取精技术,显著降低雄性亲本损耗。2025年,通过优化人工繁育流程,再次将多线盘鮈受精率从20%大幅提升至95%,获初孵仔鱼8万余尾,较上一年增长40倍。上述成果集中体现了团队在生态模拟、生理调控、繁殖工程等领域的综合技术能力,彰显了科研团队在长期技术攻坚中展现的专业韧性与创新智慧。

伍氏盘口鲮人工繁殖的成功,不仅为该物种量身定制了保护方案,更对我国南方山区溪流小型鱼类的保育工作具有示范效应。下一步,科研团队将聚焦苗种规模化生产、病害防控、高密度大规格苗种培育、放流效果监测评估等关键技术环节,推动科研成果向生态保护实践转化,助力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多样性保护与水利水电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杨洋 张志明

2025年5月23日

资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