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师生走进水生态所基地探寻中华鲟保护之路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初中部 60 余名师生走进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实验基地,开展主题为“以研为径 以学为舟 探寻中华鲟保护之路”的研学活动,沉浸式感受以中华鲟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此次研学活动集结了水生态所“鲟梦江河”服务队科普主力、中华鲟保护创新工作室骨干田华与杨波,以及同为服务队核心科普成员的陈小娟创新工作室骨干蔡露全程护航。在科普讲解环节,田华副研究员通过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资料,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介绍中华鲟的“前世今生”。从中华鲟的生活史,到当前因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资源濒危状况,再到我国实施的全人工繁殖、增殖放流、放流跟踪监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保护课。现场不少同学纷纷提出问题、互动交流,气氛非常热烈。
在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实验厅,蔡露副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河流沿岸带不同生境要素(声、光、电、气、流、水质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要水生生物对水文条件变化的响应研究,鱼道、升鱼机、集运渔船等过鱼设施在保护长江珍稀濒危特有鱼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师生们获得与中华鲟“亲密接触”的机会。在直径18米的养殖池边,中华鲟亲鱼的优美泳姿尽收眼底。杨波工程师现场详细讲解其繁育保护过程。一名学生表示,“这次研学让我亲眼看到了中华鲟,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此次研学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提升了师生们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丰富的实践内容也为学校生态文明课程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助力将生态保护理念深植青少年心中。
作者:田华
202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