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生态讲坛
本讲坛围绕水工程生态研究理论和实践,就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生生物保护等方面,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形式,加强知名专家学者、高层领导与科研人员之间信息交流互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
活动情况: “水工程生态讲坛” 于 2007年4月17日开坛,现已成功举办三十五期。
第一讲:由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著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而坤先生主讲“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系统保护”,为来自水工程生态科学研究、事业管理、科技开发部门近100多人讲述了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研究的成果精髓。
高而坤先生与所领导交谈 |
高而坤先生、石秋池处长与所领导合影 |
第二讲:由水利专家、中国水利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董哲仁教授主讲“探索生态水工学”,他结合国外生态工程学和河流生态恢复理论,为与会科研人员介绍了生态水工学的全新理念。
董哲仁先生演讲 |
董哲仁先生与所领导合影 |
第三讲:由我国著名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先生主讲“科学研究与科学基金”,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我国科技研究的前景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成立、发展、组织机构、项目/人才资助格局,以及同行评议流程等内容。还结合自身研究,介绍了我国鱼类发育生物学若干领域的科学研究,讲解了核移植(克隆)鱼及鱼类的DNA转移等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朱作言院士作学术报告 |
朱作言院士与科研人员合影 |
第四讲:由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糖尿病、消化病及肾病研究所(NIDDK)终身研究员,遗传研究室主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邓初夏教授作了题为“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gene1(BRCA1) in genome integrity and cancer”的讲座,介绍了近年他在乳腺癌发生、癌细胞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成果、计划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手段在保护遗传学方面的应用,还详细介绍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杂志情况,以及SCI英文文章的撰写和投稿。
邓初夏教授作学术讲座 |
参观鱼类性控育种实验室 |
第五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然作题为“养殖鱼类生殖内分泌调控分子机理的研究和应用”的讲座,介绍了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活动的调控以及如何促进性腺发育的机理,并就其应用方面作了进一步阐述。
林浩然院士作学术讲座 |
与林浩然院士合影 |
第六讲:由台湾静宜大学食品营养系讲座教授、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讲座教授暨终身特聘教授萧锡延作题为“ 1.如何撰写高品质期刊论文? 2. 水生生物营养知多少?”的讲座,介绍了近年水生生物营养学的研究进展和在鱼类保护生物方面的应用,以及SCI英文文章的撰写技巧,鼓励大家多撰写英文文章,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第七讲:由欧洲鱼类协会主席、鱼类学资深教授,鱼类学杂志《Journal of Ichthyology》编委,希腊内陆水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曾任首席研究员),希腊学者联盟委员会秘书Maria TH. Stoumboudi Maria TH. Stoumboudi 教授作题为“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ith emphasis on freshwater fish”(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讲座。Elias Dimitriou博士分别作了题为 “Hydrometeorology and River Basin Management”(水文气象学和流域综合管理)的学术讲座。
第八讲:由丹麦环境部Ole Tyrsted Jørgensen先生和Vibeke Lindberg Birkelund作题为《丹麦湿地规划模式介绍》的讲座,Vibeke Lindberg Birkelund女士详尽介绍了丹麦湿地规划的历史、现有成果及未来展望。与会者就所关心的学术问题与外国专家进行了互动讨论。
第九讲:由武汉大学夏军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水资源管理与水系统科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夏军教授分别从水资源重大需求、国际发展前沿、变化环境的水问题、水系统科学研究与实践4个方面介绍了变化环境下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此外,他还专门就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与水生态所在科技创新、生产应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共赢发展提出良好构想和建议。
第十讲: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长宁教授作了题为《都市化流域的河川廊道修复》的学术报告。陈长宁教授分别从河川廊道特性与功能,影响河川廊道的干扰因素及城市化的影响,河道修复,河岸保护与栖息地复苏,可持续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4个方面介绍了都市化背景下国外河川廊道修复的理论体系及经验模型,并通过视频资料从时空不同维度及尺度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河川廊道的内涵,拓展了大家对河川流域的宏观视野和系统理解。
第十一讲:由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史海涛教授作题为《物种保护需要分类检索方法的改进和普及》的学术报告。史教授从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和珍稀濒危物种需要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物种分类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传统检索方法表现出诸如分类方法和知识比较陈旧、难以操作和不能适应广大非专业人员使用等问题和局限,史教授提出了主要供非专业人员快速检索的形象检索法,这项工作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有害物种的防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第十二讲:由法国图卢兹大学功能生态学与环境实验室主任José-Miguel Sanchez博士与Sabine Sauvage博士作题为《Assesment of water and contaminants fluxes in hydrosystems : quantification of bioremediation processes in interfaces zones by coupling modelling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的讲座。两位专家还在水生态所对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土壤水评估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的使用培训。期间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科技专员博亚先生(Marc BONDIOU)及两位专家与常剑波所长、郭玉书记就双方潜在的合作领域进行了交谈。
第十三讲: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王克林作题为《基于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生态服务调控研究——以西南喀斯特区域为例》的学术讲座。王克林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及基本科学问题,侧重阐述了国际化视角下中国景观生态学的重点方向及重要议题,并以喀斯特西南生态系统服务为例,结合介绍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提出了石漠化治理与区域生态功能提升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科学依据。此外,他就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作了经验交流。
第十四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作了题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水系治理》的学术讲座。水王浩院士重点阐明了新形势下生态文明理念在城市水系资源管理中的内涵及战略意义,介绍了水的服务功能理论、水的系统循环理论、投入产出经济理论和水文化社会学理论,并结合十多个鲜活生动的国内外城市水系治理的成功案例全面总结了相关的理念、措施和经验教训,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水系治理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第十五讲:由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河流研究所所长Stuart Bunn教授、常务副所长Michele Burford教授及副所长Jon Olley教授分别作了题为“River-floodplain linkages: impl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flows and river health”、“Factors affecting toxic Cyanobacteria in water reservoirs”、“Targeting river rehabilitation in SE Queensland”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谭香博士、水生态所乔晔研究员及王翔助理研究员还就底栖藻类的组成和功能对人类扰动的响应、三峡水库实验性调度效果分析以及高坝过鱼设施技术作了学术交流。
第十六讲:由美国费罗姆学院(Ferrum College)副院长,美国MapTech公司资深环境化学科学家David Mark Johnson教授作了“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in Lakes and Reserviors”、“The Watershed Management Approach to Protecting Water Quality” 报告。讲座上介绍了湖泊和水库的热分层,并以三峡为例介绍了分水岭管理策略。
第十七讲: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陈敏建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分区域生态需水》的学术讲座。陈敏建教授介绍了生态需水的危机管理模式、计算模型,以及河流地下水位监测、中国南方和北方在生态蓄水区分对待等问题等。
第十八讲:由日本CTI株式会社建设技术研究所国际部总工陈飞勇博士作了《鱼道设计种类及改善案例》、《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案例》的学术讲座。陈飞勇博士结合城市水资源管理及河流连通性修复等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鱼道设计及相关实验,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等问题上进行了探讨。
第十九讲:由瑞士联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Armin Peter教授和德国Sje-Scheider & Jord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GmbH咨询公司董事Matthias Schneider博士分别以“鱼类迁徙”和“无线电遥感勘测”为题介绍了瑞士的鱼类生态习性研究、鱼类洄游、鱼道建设和运行。Peter教授和Schneider博士和中瑞金沙江项目成员讨论了金沙江生态系统概况报告的技术问题,并听取了项目成员关于三种敏感鱼类的栖息地适应性曲线的报告,并为部分科研人员进行了生境模拟系统CASiMiR的技术培训。Peter教授以“河流修复”为题介绍了瑞士的河流修复方法,并结合中国的河流修复进行了对比。
第二十讲: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牟广丰教授作了题为《科研机构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学术讲座。牟教授从环境保护“三驾马车”(社会、政府、企业)的历史渊源及功能效用谈起,结合三门峡、三峡工程等环保案例,从机制体制、管理理念、利益关联、大数据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第二十一讲: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作了题为《从个人经历和经验谈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目的》的学术讲座。桂建芳院士从自身的历练出发,总结分享了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诸多宝贵经验,用一幅图画形象地概括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关系。他以其科研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黄颡鱼为例,阐述了通过遗传改良进行育种研究的过程及重大进展。他分析了行业需求及最新的国际关注焦点,强调了兴趣与坚持是做好研究的根本,勉励青年科研人员要沉下心来、目光长远、夯实基础,踏踏实实做好科研。
第二十二讲:由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贾金生作了题为《水库大坝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的学术讲座。贾金生以新形势下国家关于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及治水新方针为切入点,介绍了水库大坝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讲解了湖库高效疏浚与淤积物处理技术和环境友好的胶结颗粒料坝建设技术,并与水生态所领导及科研人员就高坝疏浚、大坝安全与生态文明、生态修复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十三讲:由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中国首席代表何宏博士作了题为《亥姆霍兹联合会及其对华科技合作项目介绍》的学术讲座。何宏博士全方位介绍了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架,研究领域和主要科研活动,及对华合作工作开展等相关情况,并与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及组织国际合作资助体系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解读了欧洲高校、研究机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享了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经验。针对我所的科研领域和发展方向着重介绍了中德合作中水专项项目的成果及发展前景,并与与会科研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具体指导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申报,鼓励我所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
第二十四讲:由长江委规划计划局副局长荣凤聪教高作了题为《流域规划与问题思考》的学术讲座。荣凤聪教高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历程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1990年以来流域综合规划的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在当前长江大保护的要求下,流域管理的思路和对策,重点提出了生态管理的要点。我所领导与科研人员就流域规划相关的最新政策与要求,流域水生态规划等问题与荣凤聪教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第二十五讲:由俄勒冈州立大学Robert Mason Hughes教授作了题为《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学术讲座。Robert Mason Hughes教授分别基于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特点,介绍了栖息地物理结构、水质、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监测评价有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要点,与我所科研人员进行了讨论交流,并对我所监测评价工作给予了指导。
第二十六讲: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作了题为《河流湖泊的特征及其与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相关性》的学术讲座。刘永定研究员详尽介绍了我国河湖的生态环境特征,从宏观政策到具体举措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前提,系统阐述了河湖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十大原则。
第二十七讲:由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轶教授作了题为《河流微生物生态学的初步思考与探索》的学术讲座。李轶教授介绍了河海大学环境微生物研究所团队的相关工作、研究主要方向和成果。系统的阐述了长江流域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特征;不同环境(水流、污染物类型)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机制;变化江湖关系、大坝阻隔条件下微生物的生物完整性评价;河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前沿、挑战及思考。
第二十八讲:由日本株式会社建设技术研究所技术顾问石川忠晴博士作了题为《中国湿地的环境保护研究》的学术讲座。石川忠晴博士介绍了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研究的关于保护向海湿地丹顶鹤栖息地的水文条件,及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研究的双台河口湿地芦苇草地的水收支与土壤盐分的相关工作,阐述了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方式。
第二十九讲:由日本株式会社建设技术研究所技术顾问石川忠晴博士作了题为《城市河流的浮渣(SCUM)》的学术讲座。石川忠晴博士介绍了东京城市河流浮渣生成研究,阐述了浮渣生成过程,利用多种措施改善东京城市河流水质就相关措施及模型验证等内容。
第三十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尹心安教授作了题为《河湖生态水文过程机理与调控》的学术讲座。尹心安教授针对水库库区、下游天然河道、城市河流、湖泊和河口这5个类型水体,围绕不同的保护目标进行生态水文过程分析及生态需水核算的重点讲解,并从规划调控、设计调控和运行调控3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生态水文的调控过程相关研究。
第三十一讲:由武汉大学张万顺教授作了题为《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精细化模拟技术及应用》的学术讲座。张万顺教授详细阐述了流域水环境模拟与仿真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研究背景,着重讲解了关键技术及应用,通过在三峡库区、重庆、太湖、丹江口等地的多项实例成果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水平及应用前景。
第三十二讲:由桂建芳院士作了题为《流渔业科技创新助推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学术讲座。桂建芳院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我国水产养殖的现状、新时代水产养殖的发展目标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稻鱼共生等新型水产养殖模式。
第三十三讲:由夏军院士作了题为《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展望》的学术讲座。夏军院士从学科历史发展进程,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国内外最新成果应用,以及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的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报告主要围绕生态水文学及其作用、生态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生态水文学的挑战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十四讲: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研究员作了题为《海洋牧场3.0时代:特征与展望》的学术讲座。杨红生研究员介绍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成效,指出在中央政策文件的指导和要求下海洋牧场建设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途径。杨红生研究员通过详细阐述海洋牧场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创新发展和变迁历程,剖析了海洋牧场1.0和2.0时代的不足,论述了海洋牧场3.0时代的建设特征与内容,并对比分析了日美韩等国外海洋牧场与我国海洋牧场的时代建设特征,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路,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第三十五讲: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作了题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秦伯强研究员回顾了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历史,详细阐述了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分析了富营养化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条件和阈值,对我国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进行了展望。
第三十六讲:由中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殿常正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进展》的学术讲座。王殿常从长江大保护工作进展、大保护科技创新进展、科技成果应用及成效、大保护科技创新需求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进展。长江大保护工作进展中系统梳理了三峡集团新使命新任务,业务规模及领域,共抓大保护工作格局,取得的实效及城市智慧水管家新模式;讲解了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的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研究任务、科技平台、科技人才及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以大量研究和工程实例分析了科技成果应用的技术体系及落地成效,并分析了科技创新的新需求。(2022.11.18)
第三十七讲:由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原司长罗元华研究员作了题为《“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学术报告。 罗元华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三峡工程的概况和决策,工程的建设历程及其攻克的重大技术问题,分析了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的综合效益,讲解了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和过程和深远的意义,畅谈了关于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成效以及工程建设的经验启示。(2023.3.11)
第三十八讲: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东教授作了题为《学科衔接:从河流动力学到水生态学》的学术报告。陈东教授系统阐述了河流地貌,尤其是弯曲河流的形状分类、成因、稳定性,及植被对地貌的影响,并具体介绍了耕地、森林、草地、灌木、护岸、湿地六种滨河植被对曲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成果。接着以三个案例为例:介绍了美国在湖泊外种入侵研究、河流产漂流性卵鱼类栖息地保护,及我国玛曲高原曲流变化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最后根据多年研究,对我国中小河流整治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2023.4.12)
第三十九讲:由南京大学张效伟教授作了题为《环境DNA水生态生物监测标准化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张效伟教授首先介绍了水生态所深度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长江生态系统重要指示物种与生态健康评估”项目相关情况,随后从环境DNA监测技术、调查方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标准等方面介绍了环境DNA技术发展及其标准化进展,并分享了环境DNA生物多样性监测应用场景和研究案例,探讨了环境DNA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2023.8.7)
第四十讲:由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张云昌作了题为《三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八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张云昌巡视员介绍了三峡工程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智慧三峡工程建设问题、三峡水库及上下游水工程联合调度问题、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三峡水库和中下游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问题、三峡水库消落区利用和保护问题、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调度问题、三峡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问题、三峡水运新通道问题的现状相关内容及解决思路。(2023.9.13)